2008年10月30日,皮尔·卡丹2009春夏时装秀在上海举行。如今,4位温商成功入股皮尔·卡丹。
尘埃似乎落定。据浙江当地媒体报道,有关皮尔·卡丹的收购有了比较明确的结果:以卡丹路老板孙小飞为主的四位温籍商人成为最后的赢家。不过原先的“收购”换成了另一个微妙的词:入股。但是,一些接近这四名温商的人士,甚至是四名商人之一的陈小飞的哥哥陈少林还是习惯地称之为“收购”。
收购也罢,入股也罢。事实上,对这些国际知名商标的觊觎已不是第一次。且不论此次的结果如何,相信中国的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与外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较量还会继续下去,并有可能愈演愈烈。
这场演出的主角除了皮尔·卡丹先生本人外,惹人注目的就是在这场竞逐中,几路施展拳脚的温州商人。陈小飞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已在东莞创业很多年。本期《东莞观察》试图通过描绘此次事件直至今日的来龙去脉,同时还原陈小飞本人,为东莞读者呈现出整幅画卷,了解本次事件中的东莞身影。
皮尔·卡丹 ,老去的品牌?
诚如东莞市康尼皮具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少林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的那样,时至今日,除了真正参与运作的那些人外,外人谁也不清楚皮尔·卡丹入股案的详情。
当然,如果陈少林的亲弟弟陈小飞不是此次皮尔·卡丹收购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如果记者们可以顺利找到陈小飞,身在东莞的陈少林也不会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
近期,陈小飞和其他三位参与收购皮尔·卡丹的温州商人的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但现有的报道透露,东莞康尼皮具公司“有可能”为皮尔·卡丹代工。
尽管陈少林对代工一事不置可否,但种种迹象表明,东莞正在和皮尔·卡丹发生着某种联系。
皮尔·卡丹,值多少钱?
上世纪80年代皮尔·卡丹便走俏中国。当时的皮尔·卡丹和被叫做“大哥大”的手机一样,成为大款的符号,成为寻常百姓的谈资。如今,在东莞的商业步行街上,在打折店内便可看到皮尔·卡丹的身影。
有人曾断言,皮尔·卡丹已然同其创始人一般逐渐老去,温商收购的已经不再是法兰西的骄傲和一种品质的标志。
那么,如今的皮尔·卡丹如何了呢?
外界推测,皮尔·卡丹在140个国家有800多种产品授权,其全球商标权开价10亿欧元。但由于很多国际市场的品牌已经被授权代理,从市场前景出发,温商只想拿到该品牌在全球华人区的商标权。
有媒体称,法国皮尔·卡丹公司此前曾发布的新闻说,在过去两个月内,皮尔·卡丹公司一直在就出售32种产品授权与中国公司谈判,并将很快签署合同。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符合温商一贯的行事方式。目前已经代理或者收购的国际品牌当中,经营区域也基本上集中在华人地区,鲜有全球买断的情况。
此前曾对媒体宣称,陈小飞在完成收购皮尔·卡丹后,陈少林有可能为皮尔·卡丹代工。但在被记者问及该问题时,陈少林却不置可否,只回应说:“现在外人都不知道情况,只有我弟弟自己了解。”
品牌经营的失策?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对于陈少林还是陈小飞,抑或其他几位收购者来说,拥有自己的品牌,已经是没得商量的了。当然,既可以像陈少林那样自己去创建,也可以走曲线的路子,通过收购这一捷径。
有评论人士指出,这一波收购,除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还有中国市场发展本身的逻辑结果:代理权是可以收回的。一旦国内代理商将市场做大做强,品牌所有人很可能会收回代理权而直接运作,这些代理商们的利益将无法保证。这也意味着,皮尔·卡丹一旦想收回在中国的24个代理商权力,这些企业将无话可说。
皮尔·卡丹现状究竟如何?据了解,目前该品牌的代理商所代理的商品,从雨伞、毛巾、童鞋、箱包到男装、领带等无所不包。这说明了皮尔·卡丹希望以销量在稳定自己的市场地位,进而实现扩展。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皮尔·卡丹注定要从奢侈品行列退出。所以外界有观点认为,皮尔·卡丹之所以让人觉得逐渐“老去”,与其经营业务下滑有关,其症结则在于品牌经营的失策。可以说,皮尔·卡丹在追求更高利润的时候,抛弃了自己的品牌优势。
不过,皮尔·卡丹本人在本月2日度过87岁生日时对此予以否认:“我并非被迫这样做,这只是年龄问题。”
在2004年之后,中国的代理商就已经很难拿到真正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代理权了。在陈小飞收购团队看来,收购品牌,就是借鸡生蛋。自创品牌的路太长,收购是一种又快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