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好用活“三十六计”
第二十六计 品牌突围
●学习体会:品牌能托起一个产品,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也能托起一座城市。如果一座城市不想被遗忘,不想被淘汰,就必须像经营企业、营销产品一样,精心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
●经典案例:提起“瑞士”,人们自然而然在脑海中闪现“微型世界·世界微心”的深刻印象。提到伦敦,人们头脑中会很快地闪过那凝重的历史、优雅的建筑以及发达的金融景象;谈到巴黎,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浪漫之城、时尚之都和魅力之都;而提到上海,它让人们想到东西交汇与海纳百川;说到杭州,它让我们想到休闲之都与人间天堂……城市品牌的无穷魅力,在城市竞争的时空坐标上,就这样淋漓尽致地演绎着。其中,大连、青岛的品牌之路堪称典范。大连在20世纪90年代,依据其区位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风光独秀的特点,以营造“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城市投资和最适宜人的居住环境为突破口,实施“城市环境名牌”战略,首开环境竞争之先河。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大连欧式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城市广场星罗棋布,女骑警风采、魅力市长、花园式绿化、规范的城市管理、服装节、足球等城市标识十分鲜明,使城市新形象璀璨夺目。“城市环境名牌”战略的实施,使大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海内外投资者旅游者络绎不断,也使大连从东北传统工业基地的形象中快速走出来,带动了大连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如果说大连的品牌建设之路是以环境铸造品牌的话,青岛选择的则是以名牌产品建立城市品牌。青岛工业体系相对完备,名牌产品荟萃。目前,已拥有1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世界名牌产品、44个中国名牌产品。去年,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双星等10家中国名牌企业占据了青岛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有了这些企业名牌之后,青岛开始建设城市品牌,即通过发展工业项目来吸引投资,通过产品的输出来获取收入,从而带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这种方式可称为产品品牌经营模式。大连和青岛建设品牌城市创造了两种不同模式:前者是由城市品牌上升到品牌城市,即先培育城市的知名品牌,再通过这些城市品牌建设品牌城市,其路径选择是“城市经营、规划、管理——环境改善、优化-——产业发展”。后者是由品牌城市推动城市品牌,即先通过城市经营、规划、管理,改善优化城市环境,再以良好的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塑造城市品牌。其路径选择是:“产品品牌、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两种模式谁优谁劣难见伯仲。
●核心提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品牌,让城市更具魅力。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品牌是现代城市的名片,是经济生活的基本元素,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消费者而言,品牌意味着信用,也意味着个性;对城市而言,品牌意味着活力,意味着实力;对国家而言,品牌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竞争力。作为一种市场力,城市品牌可以使产业升级,城市升值。纽约象征着财富,这里自然会有花旗、摩根斯坦利;底特律是汽车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就齐聚于此;硅谷象征高科技,惠普就在这里的一间车库里创建了IT帝国;巴黎化身为时尚与浪漫,欧莱雅与香奈尔就芬芳弥漫;法兰克福掌握着顶尖的机械制造技术,奔驰就选择在这里下线。作为一种文化力,城市品牌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自豪感、信赖感和安全感。城市品牌与城市竞争力之间,早已形成了一种互动双生、难分难解、共生共荣的内循环关系。城市品牌是一个战略的、综合的、系统的工程,成就城市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塑造城市品牌是一个长期战略,既需要“眼观四路”的全球视野,又具备盘清“家底”的本事。品牌需要载体。知名产品和主导产业缺席,将导致城市品牌严重“贫血”。品牌形成的动力来自于产业的发展,品牌的壮大深刻反映着产业的进步。没有强势工业品牌的城市,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没有强势工业品牌的地方,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品牌需要真实。名不副实的城市品牌,不管多么悦耳动听,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品牌需要差异,不能既适用于甲城,也适用于乙城、丙城、丁城。品牌需要创新,同产品一样,缺乏动力,同样可能导致城市品牌发生周期性衰退或贬值,品牌之树常青在于机制不断创新。品牌需要专家认定、市民认同、官方认可,政府不能擅自决定。品牌需要营销,品牌在定位之后,就需要向投资者、旅游者、市民、政府官员等“受众目标”进行全方位、立体式、个性化、持续性推广营销。(王志欣/河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新华社记者王炳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