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股代表着山东势力的新生代企业家中,张正欣、张建华、李金堂三位青岛企业家占据了山东10大财经风云人物三分之一席位,继张瑞敏、陈玉兰等之后,青岛企业家群体的新生势力开始崭露头角。“青岛现象”还在继续谱写……
提起“青岛现象”,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在20年的时间内青岛培育出一批知名企业家,他们所率领的企业已经或正在成为行业的领头羊,他们所塑造的品牌有些已开始影响世界。这其中,既有以张瑞敏、常德传、周厚健、汪海等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又有像胡谅伦、陈玉兰、陈索斌等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如同美国的硅谷集聚着众多科技精英,青岛聚集着大批企业界精英,并因此被称为“青岛现象”。
在中国企业经历了20多年的市场化进程之后,企业家开始得到尊重。最关键的,企业家作为现代中国最宝贵的财富显示出其资源的最稀缺性。为此,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经贸委、省国资委联合组成课题组,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形成调查报告。探讨“青岛现象”的成因,从中总结并寻找企业家成长的一般规律,再造“济南现象”、“烟台现象”……最终为培育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找到路径,打造引领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便具有了普遍意义。
“青岛企业家群体”什么样?
先看一组数字,2004年底,全国547个中国名牌产品中,青岛有31个;全国450个驰名商标中,青岛有10个。青岛还创造了我国惟一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的海尔,成为“中国名牌第一城”。2004年,青岛荣获全国“全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企业家满意奖”等称号。
那么,谛造这些优秀企业和品牌的青岛企业家究竟呈现出什么样的共性?
在商界,历来有一种说法:“一山不能容二虎”、“同行是冤家”。我们注意到,青岛的不少知名企业,产品结构相似,并且都是竞争激烈的行业,但却呈现出罕见的和谐性,共生共荣、良性竞争。
家电行业的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家集团比邻而居,相距咫尺,却并没有“搞窝里斗”。而是和谐相处、良性竞争,主动到市外、省外、海外找市场、占分额。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企业家之间多的是相互借鉴,少的是孤芳自赏;多的是思想交流,少的是相互冲撞;多的是合作共赢,少的是尔虞我诈。
群体优势和集聚效应明显。在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等六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的背后,是优秀企业家群体的支撑。在青岛,一位优秀企业家往往就是一名领军人物,带动和催生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成长发展,像滚雪球一样,形成一个个群体。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龙头企业带动了800多家配套企业的发展;以中船重工为龙头的造船修船产业,集聚了国内的重点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以即发集团为龙头的针织行业,聚集了360多家相关企业;以重型载货车、专用车为重点的汽车产业,带动了全市100多家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以在建的1000万吨炼油厂为骨干的石化产业集群,正在打造一个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条。
品牌是青岛的城市名片,同时,品牌也已经具有鲜明的人格化,与培育它的企业家密不可分、交相辉映。一提起海尔,人们头脑中就会出现张瑞敏的形象,一说到双星,就会把汪海联系在一起,企业家就是品牌。青岛的企业家与知名品牌相得益彰。海尔的张瑞敏已经成为世界级品牌的代表,1999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之一,2004年被美国《财富》杂志选入“亚洲25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青岛港的常德传于2005年4月获得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是全国获得此奖的3位企业家之一。海信的周厚健、双星的汪海等也都是我国企业界屈指可数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