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消长,让市场说话——
“这是一个随时就能感受到品牌力量的城市,这里诞生的品牌已经影响了中国,正在影响世界。”这是CCTV“城市中国”组委会评价青岛时所描述的。目前,仅青岛市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就达到了31个,占全国的5.7%,同时,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总数也达到10件,而该市自己所认定的“青岛名牌”总数达到了189个,其中名牌产品175个,服务名牌14个。
“青岛品牌现象”引人思考:区域城市的品牌消长内因何在?
让大企业自己做主,政府围着企业转。国内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在分析青岛产生品牌的土壤时认为,青岛的“大企业、小政府”给了品牌滋生的营养。这种观点至少说明了一点,企业是自主创造品牌的“主人”,其他都是辅助性的。而企业家们又是如何描述的呢?海尔集团的张瑞敏认为,只有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才是名牌,市场是考核品牌的唯一标尺。也就是说,品牌来源于市场,在市场中得以发展或壮大。
那么,政府作用何在?这种外力对品牌的影响体现在塑造品牌成长的环境上。多年来,青岛市政府持之以恒实施品牌战略,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品牌、尊重企业家、以成就品牌为荣的城市文化。这是最为宝贵的贡献。一旦这种“人人成牌”的文化确立起来,其力量超过任何一份红头文件。文化力的确立让青岛的品牌有了持续的生命力,从一开始的青啤、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到现在又增加了喜盈门、圣元、即发、雪驰等,而后续的诸多品牌也在迅速崛起。
“青岛模式”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政府在品牌运营中的正确定位,不是具体操作,而是环境的营造;不是主角,而是配角;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持续释放。
就企业来讲,所面对的城市文化是一样的,而有的品牌为何长盛不衰,有的品牌为何昙花一现?这里还有个企业战略和市场选择的问题。如果你的企业战略和市场要求是一致的时候,你的品牌就会顺势生长,如果不一致,就会很快被淘汰掉。一旦被市场淘汰,恢复起来难度就比较大。“老名牌”重出江湖,就不是简单的恢复生产问题,如果不给“老名牌”注入现代的理念,注入前沿的品牌文化,很可能只是热闹一场。
国际一家品牌咨询机构调查发现,品牌失败的原因80%以上是内控失效造成的,而内控失效出现的原因又绝大多数是最基础的环节,质量管理。这也难怪,青岛的成功的企业家,开口必谈质量,而且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确实令人警醒。
“企业做主,市场说话,内控贯之”。品牌文化是青岛作为城市积累下的无形财富。山东正在着力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品牌化浪潮不可避免,“青岛品牌现象”可给人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