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都投入到抗震救灾、捐款献爱心的行列,很多房地产企业也是第一时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迅速的反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然而,另一些企业却反应迟缓,即使有的捐了款,也被质疑毫无诚意。
虽然说,捐款是自愿的,不论捐多捐少,一样是一份爱心,然而为什么房地产企业反应慢了或者捐少了就受到更多的关注呢?房地产商不要觉得冤,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捐与不捐是境界问题、捐多捐少是能力问题,确实不能强求,但在此大灾大难面前,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哑言轻声,也确实不能不说上几句。我们来看两份榜单:中国红十字会此前公布的“南方雪灾企业捐赠榜”上,内地共有52家企业实名进行捐赠,捐赠企业多为消费品领域企业、金融行业企业及大型央企,没有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捐赠;而另一份中国十大富豪榜上,有一半就属于房地产开发商。某房地产企业去年的销售额超过523亿元,净利超过48亿元。种种对比之下,很难让人相信房地产企业“没有能力”。因此,往日那些娴熟作秀、嗜好炒作、喜欢贴金的地产大鳄,公众对其有更多“期待”实在很自然。
笔者不能光凭这些来断言房地产企业到底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尽力,不过,客观来分析,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可能性,某些房地产企业以往的风光可能是虚假的、以往的好施可能是虚伪的、以往的气粗可能是虚弱的。不少房地产企业难道真的正遭遇着资金链吃紧的压力?自顾不及,还怎能让其他顾呢!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房地产企业就更需要自省了,为什么老百姓总认为你是家大业大,赚得盆满钵满?为什么你捐得再多,老百姓也觉得是应该的,或者说可以更多?这其实反映出,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社会形象可以说非常糟糕。这与房地产开发商平时的表现分不开,比如一些暗箱操作常为人诟病,捂盘、炒盘等行为都被认为是推高房价的元凶之一,而现在一天天高企的房价也是社会矛盾集中的焦点之一。
一个行业的社会公众形象不是一天形成的,要扭转其负面印象也不是靠一次两次捐款就可以奏效,这需要行业内所有企业共同努力,希望房地产企业能以此次事件中公众对其的关注为镜,认真照一照自己的社会形象,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社会责任,认真想想会赚钱的自己如何学习怎样“花钱”。当然,那些以捐款之外其他方式,真心诚意援助灾区的房地产企业不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