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您的位置: 世界经理人 > bet5365首页 > 品牌管理 > 品牌延伸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收购品牌的核心在于文化整合管理
2009-07-26 17:37    作者:郑新安
【ICXO.com编者按】一种是自己去打造,一种是去购买。在当下这种环境情况下,当然购买的冲动要强一些。

  由于经济下行的势头还没有止跌,其危机的现象频现。就服装业的代工企业来说,一方面代工的订单减少,要急新的订单,另一方面他们也觉得急寻新的订单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这样长期下去也不是一个出路。此时,对拥有自己品牌的需求就表现非常强烈。这种需求表现出的出口,就是可以寻求购买品牌的方式,这是现在品牌并购频繁的一个动因之一。

  拥有品牌的方式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去打造,一种是去购买。在当下这种环境情况下,当然购买的冲动要强一些,于是,我们不断看到有中国的民企去购买国际知名品牌

  在中国民企及需品牌的情况下,国际大品牌又有很多品牌要销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机会。或许过了这场危机,可能就没有这种市场了。过去大部分都是国际品牌之间的并购,都是各大财团或各大品牌之间的交易行为,主要显现为一种资源整合,鲜有中国民企什么事情。

  于是,对于当下中国民企是自己打造品牌还是购买品牌,应是一道关键的选择题。对于及早就开始做品牌的企业就不用说了,他们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至少是本土新生的民族品牌。这场并购战主要是针对三种情况的企业。

  一种是外行的并购。如腾中重工并购汉马,是个从未造过车的企业,购买汽车的大品牌,市场普遍反映不靠谱,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个经验。这是一种议论。一种是专门做同行的企业,但一直为别人做代工,没有自己的品牌,这种情况服装业的表现较多。一种是自己有一些品牌,但大多是低端品牌,想一下拥有某个高端品牌,比如本土的汽车企业较多。如并购欧宝,沃尔沃的事正热议。对于这一种现象,市场议论大多是行不通。大家认为,你一直生产低端车,根本没有能力去管理收购来的大品牌收购后一定消化不良。对于这三种情况的议论,我都有不同的看法。

  一、谁说外行就不能创造奇迹。史上有多少大品牌都不是由外行颠覆的。要说经验,中国的企业不要造车了,美国人还生产油条、豆浆呢,也没觉得什么不好,所以,经验论都是自觉死路。就如中国没有奢侈品品牌,中国人要打造奢侈品品牌,根本不可能一样可笑。

  二、谁说能造低端品牌车的企业,不能管理好高端品牌,丰田不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吗?

  三、谁说做代工的就不能收购成熟的大品牌,有了人,就可以管理好这些品牌,对于代工企业,这肯定是一条拥有品牌的捷径。

  说什么有没有经验,干没干过,都是一种短视的技术工人的行为,以即有认知来评价未来的认知。关键是企业在做出这种行为之前,有没有对这个市场的深刻研究,有没有控制管理这个品牌的解决方案。这才是制胜的把握,经验只是对流程性的东西有用,对有挑战性的东西没有太大意义。须知,所有的市场颠覆都是从陌生开始的,每个企业进入新行业,都是一次成长。要鼓励这种勇气,在奥运在赛场上,无敌经验的国手一样会失误,创奇迹的往往是新手,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经济规律也一样。

  总是向后看的人,是不可能创造奇迹的。

  因此,此时各类企业的并购,可说是机会中的选择,主动出击是好的。消化是再于管理,这些品牌的剩余价值在于经营,绝不是人们所说的,一钱不值了。主要看你的市场运营策略。我觉得在进行海外大品牌并购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解决这几个问题,再把握好技术问题,不能说所有的并购都成功,其码成功的机率是非常高的。

  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随着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企业在经济危机时,到海外并购会出现什么变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将出现什么调整?跨国品牌为什么纷纷向中国抛售品牌,我们的中国应该如何正确并购外国品牌。我们如何在中国管理好跨国品牌,如何调整跨国品牌与中国战略之间的互利合作的共同点?我们如何正确评价跨国品牌,如何积极引导跨国品牌,如何促进跨国品牌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做新贡献?如何实现跨国品牌与中国企业的互利共赢?这是我们要认真考量的问题。

品牌关键词:品牌   收购   管理   文化   整合

[1] [2] 下一页 [品牌日报]

1、凡本网注明“世界经理人”或者“bet5365首页”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世界经理人”或者“bet5365首页”,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作品,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始出处单位及原作者所有,本网不承担此稿侵权责任。
3、欢迎各类型媒体积极与本站联络,互相签订转载协议。
4、如著作人对本网刊载内容、版权有异议,请于知道并能够知道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本网积极配合处理,否则视为作者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5、联系我们:contact@icxo.com;投稿邮箱:article@icxo.com,欢迎赐稿。
相关阅读
 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自主品牌亮剑多品牌
 英特尔40岁生日全新梳理品牌 寻找下
 危机让品牌延伸沦落为"食之无肉 弃之
 欧莱雅VS宝洁:两种绝不一致也绝不打
 品牌:价格战的唯一"救世主" 怎能说
 中小型企业品牌传播的低投入广告运作策
栏目导航
更多精彩,请访问bet5365首页(www.dglianan.com)首页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