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施恩奶粉涉嫌虚假宣传及冒充洋奶粉事件终于告一段落。施恩(广州)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利钿终于公开承认,“施恩公司、包括施恩品牌完全由华人拥有”。
施恩事件勾起了消费者对欧典地板的回忆。作为一个在奶粉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施恩奶粉在激烈竞争的婴幼儿奶粉市场拥有相当部分的消费者。但纵观近来沸沸扬扬施恩奶粉事件的来龙去脉,真叫人有“越描越黑”之感。
施恩公司真正富于戏剧色彩的情节变幻,还在于它的“身份”。此前,施恩宣称是其股东之一、美国施恩国际有限公司授权施恩公司在中国大陆使用“施恩”商标,此举完全迷惑了消费者,施恩奶粉也被尊为彻彻底底的“美国品牌”。现在,施恩终于声明“施恩公司、包括施恩品牌完全由华人拥有”,无疑承认了自己的“假洋鬼子”身份。
如今,冒充洋品牌现象在婴幼儿用品市场已经相当普遍,从奶粉到婴幼儿辅食、鱼肝油等产品都存在类似现象。其它行业也不乏相同的例子:为了区分市场定位及迎合消费者信赖外资品牌的消费习惯,一个公司旗下常拥有两个甚至多个品牌,其中某个品牌在海外注册,但据了解,这些打着属于“澳洲”、“新西兰”等品牌的公司80%是空壳,所谓进口品牌也只是“左手倒右手”。
中国乳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想通过品牌来武装自己无可厚非,但披上一件“洋马甲”绝非明智之举。规避投资风险是每个寻求利润最大化市场主体的追求目标,但采取钻政策空子、骗取国家税收优惠、欺骗消费者、转嫁市场风险的方式着实不可取。现在的奶粉已经都有原产地标注,其他行业的监管措施也正在加强。消费者可能一时发现不了企业的真实身份,但不会永远被蒙在鼓里。
除了政策缺失、监管乏力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心理为“假洋品牌”肆虐提供了又一个可乘之机。施恩能享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谁又能否认“假洋鬼子”的外衣毫无作用?国内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客观上为“假洋鬼子”滋生提供了温床,对洋品牌趋之若鹜的偏执让“势利”的消费者尝到了自己“施肥”种出的苦果。
正是我们对洋品牌的过分迷信才导致不断有人炮制“假洋鬼子”欺骗国人。此前曝出的“欧典地板”、“加州牛肉面大王”、“丸美化妆品”到“慕思·凯奇床具”,无一不是深受国内消费者青睐的“国际品牌”。剥下这层国际化的外衣,仅仅是一个谎言就让这些“假洋鬼子”多赚几十亿元,到底值不值或许还是要由买单的消费者自己去衡量了。
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国内和国外品牌都是采用的相同工艺和技术,产品从根本上已没有太多区别,只要产品本身能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就没必要苛求是否为国外品牌。施恩面临的尴尬,也给尚未曝光的更多“假洋鬼子”以有益的警示,那就是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办企业,以货真价实的产品来赢市场。只是在“外包装”上投机钻营,指望扯虎皮做大旗来捞市场,到头来只是自欺欺人。
任何一家企业要想赢得市场的份额与消费者的青睐,只须踏踏实实做事,把产品质量提上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愁占据不了理想的市场空间。施恩涉嫌虚假宣传也还未到臭名昭著的三鹿奶粉坑害消费者的田地。人们有理由对施恩抱以重建消费者信心的希冀,施恩也仍有彻底洗心革面完成自我救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