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乳业进入了多事之秋。北京三元接手三鹿后大举攻占全国市场,并在退出上海市场三年后卷土重来,在上海成立子公司挑战光明。三元、光明、伊利均已有外资入股。近日更有消息称雀巢将全盘接手太子奶。外资虎视眈眈让很多乳企忧心忡忡。
中粮入股蒙牛终于让人会心一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因为在我看来,这笔交易比民企收购悍马和皮尔·卡丹有趣得多。
中粮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中为数不多的食品企业之一,也是国内食品行业的龙头老大,而蒙牛占据着中国乳业的第一把交椅,可谓强强联合。宁总在资本运作和产业链整合方面的长袖善舞有口皆碑,在继去年收购五谷道场小试牛刀后此番再次快拳出击,谈笑间完成了中粮的食品产业帝国在乳业的最重要一块拼图。
中粮入股蒙牛的好处显而易见。在网上调查中,分别有超过了80%和75%的网友认为这次并购将对蒙牛和中粮产生利好。这种普遍认可的“双赢”实属不易。
首先,蒙牛可以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尽管牛总反复强调“不差钱”。众所周知,受三聚氰胺事件和特仑苏事件的双重打压,蒙牛是几个乳业巨头中恢复最慢的,因此一直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几家乳业巨头中只有蒙牛一直是民企身份,光明、伊利都有政府背景,所以可获得政府的直接支持。此次蒙牛与国企交易,也算间接获得政府的支持。其实,差不差钱无所谓,关键要想看干什么,怎么干。事实上,企业家永远缺钱,除非不投资,不发展。
其次,蒙牛可以通过与老大合作可以加速全球化、完善产业链。中粮是食品行业的老大,乳制品作为食品行业的一个分支,若想做大做强,和中粮合作最合适。蒙牛如果想走向世界,和国企合作可以更快推进全球化进度,还能够加快从原料到市场,最后到餐桌的一体化衔接,完善产业链。
再次,中粮入主后,可淡化蒙牛在消费者心目中曾经造成的不安和焦虑。中粮央企和背景和稳健的企业文化,与蒙牛快速的市场发展将形成有益的互补。中粮半个世纪的外贸经验和资源,以及在国内雄厚的产业上下游贯通的渠道,也会大大提升蒙牛这个中国乳业领导品牌的竞争力。
有人会问,怎么会这么简单?难道简单不好吗?对于一个交易而言,简单是交易的至高境界,成功的概率也大。有人形容,这是不断市场化的国资和不断规范化的民资逐渐融合,促成了“国民大融合”时代的到来。有着强大运营能力的民资“孙悟空”蒙牛原创业者在套现了一半的同时,又将通过与有着强大背景的国资“唐僧”中粮合作,共同“取回真经”!
然而,由于中粮的“央企”身份,此次收购被视为“国进民退”的逆市场化典型案例。我本人对通常意义上的“国进民退”不持支持态度,但中粮入股蒙牛应另当别论。中粮虽为国企,但其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之高令很多民企难望项背。宁董和招行的马行长一样都是是颇具企业家精神的国企掌门人。对于中粮这样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进”一点又何妨?
说到这,我不得不给那些热衷海外收购的人们泼点冷水。事实上,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力,海外资本屡屡在中国的并购中赚得盆满钵满。我们的企业却到那些产业已经非常成熟,市场经济已经非常发达的欧美市场去收购,不仅淘金未成,还惹出一堆麻烦,成功的几率实在太低。连柳传志、李东生等教父级的企业家都感慨教训深刻。我以前说过,联系的出路在于国内市场,在于和十亿农民一起“联想”,非常高兴看到联想的战略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转移。
其实,中国企业大可不必去风险和成本都深不可测的海外去冒险,国内遍地是黄金。我们只有把国内的产业整合好了,“驾驶”技术娴熟了,才可以为战略或者技术提升的需要而进行海外并购。老琢磨着出去抄别人的底,却丢掉了自己家里的底。中粮抄底蒙牛,无疑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不过,我不是说中国企业不需要国际化,成为世界级企业唯一出路一定是国际化。只是,是否国际化要看自身发展阶段的需要,而不能为国际化而国际化。因为国际化的根本目标是市场份额,如果不国际化也能获得比海外市场更多更安全的市场份额,何乐而不为呢?
中粮收购蒙牛还有利于保护民族品牌,这也是我之所以看好此番收购的重要原因。蒙牛股权极为分散,有随时被恶意收购的危险。和中粮合作能够保持民族品牌的原有本色。从产业整合的主导权而言,中粮收购蒙牛,事实上是将中国食品行业未来的整合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之前提出过让中粮收购汇源,其实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还有人对老牛套现非常不满,更是对人家拿了这么多钱想去干什么非常关注。套现没有什么不好呢?财富是对成功者的褒奖。至于怎么用,老牛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做慈善。牛根生还表示,未来将把更过的精力投入到环保事业。
最后,中粮和厚朴投资的入股,将形成多种所有制模式,即“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战略合作”的新型合作模式。这无疑是一种模式创新。
一个需要,另一个也需要,你情我愿,强强联合,一致对外。中粮入股蒙牛,很简单,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