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今天已迈入自主创新设计阶段的珠三角中小制造企业,几乎都经历过模仿—侵权而被告—自主创新设计—掌控自主知识产权的过程。尽管像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样理直气壮地抄袭与模仿别人产品的企业已越来越少,但是,审视珠三角中小制造企业认识与接受“创新设计”理念的过程,会发现它们大都经历过从“被动”到“主动”的创新意识提升,除少数在创立之初即确立了明晰的“以创新设计为龙头”的理念外,绝大多数制造企业都是在成长的特殊阶段或因知识产权纠纷、或因激烈竞争的市场压力、或因创建自主品牌的需要而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企业的设计创新驱动力,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
1.设计企业家驱动:企业在创立之初即有清晰的发展目标,将创新设计与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发动机与核心竞争力。企业内部均建有强大的工业设计部门和机构,能够很好地领悟与贯彻决策者对创新设计的高定位与高标准,专注于核心业务与文化底蕴建设,对打造品牌与提升价值有长远的期望值。这类企业的商业运营均稳健、获益率高,而且往往都是所在产业内的“领袖型”企业。
2.自主知识产权驱动:在过去一段较长时期内,国家在宏观上“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基础上再创新”等发展制造业的策略被普遍误读,客观上成为中国制造业模仿国外优良设计产品时的“理论依据”,并在许多行业内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珠三角中小企业在进军世界市场、承接OEM订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大量遭遇因设计侵权而被起诉、甚至被国外媒体贴上“小偷之国”的标签,则成了推动这些企业奋而求变、彻底抛弃模仿、走上自主创新设计之路的主要动力。
3.市场竞争驱动:对大多数已经通过自主创新设计而获益的中小企业来说,最初多出于推出“漂亮产品”的朴素动机,“外观设计”成了企业家对工业设计最早的通俗解读,“外观靓的产品好卖”自然而然成为创立之初的小型企业寻求设计支援的信条。尤其是当这些企业经更广泛渠道接触到随海外订单一起提供的精美设计样品时,或者去观摩国际专业博览会目睹了最新概念的产品而感受震撼时,这种信条则更加坚定。对赢得市场竞争、提升持久竞争力的渴望,驱动着这些企业必须站在创新设计的潮头。
4.品牌建设驱动:将创新设计与品牌建设挂钩,用品牌建设与创新设计的互动关系来保持企业成长始终位于良性轨道,决定了一些企业在平衡提供制造服务与营销自主品牌产品、内外销市场份额的配置上掌握了较大主动权。例如,总部在深圳的“emoi”、“轻松科技”在创立之日就将高水平的创新设计视为锻造品牌的不二法门;广州的“哲时手表”、“康艺电子”则持续使用统一的、清晰的设计风格去呈现品牌的“设计形象”;而中山的“华帝燃具”、“固立门锁”是靠国际视野下的创新设计去提升品牌的价值感,并在品牌国际化的进程中保有本土品牌的话语权。
但是,要使设计在公司中真正发挥出巨大的价值并使其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的话,企业仍需突破一些典型的瓶颈,组织结构上、创新程度上、公司内部价值导向上的问题纠缠在一起,成为当下限制很多企业难以倚赖设计创新获得竞争优势的原因。
例如,国内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事业部制”管理系统也被中型企业所效法。这种体系将创新设计下放至各个事业部去运营,则因延揽到的设计人才资源参差不齐、对品牌理念的理解差异、事业部决策者对创新设计认识的高下,而导致同一品牌下的各类产品在设计水平、风格和质量上差异极大,设计形象混乱无序。对此问题,除毅昌科技、新宝电器少数几家在规模上正向“大型”挺进的企业有所警醒外,绝大多数珠三角的大、中型企业尚未意识到建设集团直接管理的统一工业设计中心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价值所在。
在珠三角中小企业内,类似佛山顺德的新宝电器自主创新的经典产品“XB8001早餐机”(详见《从“美化”到设计》)那样的案例,并不多见。大量已跨入自主创新设计阶段的企业对“工业设计”的理解还局限在浅层的“外观设计”层面,止步于获取“外观设计专利权”,满足于能在短期内向市场推出“新款”的追随性产品设计,缺乏基于“原创”、投入较大人力与资金、较长时间研发能带来长远利益和“突破”性特征产品的主动性。
创新设计浅层化的根源来自长期以来珠三角制造业普遍采用的“低价竞争”营销策略,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销售总额的快速升高并保证了对市场的占有率,创造出许多“规模最大”、“销量最多”的业绩数字,但盈利水平却不高。这种策略直接导致了诸多仅经“款式设计”后推向市场的新产品在制造技术、商品价格上高度同质化。而影响更加深远的是,长期的“低价竞争”策略已令珠三角许多中小制造业的品牌形象严重受损,在消费者心目中被贴上了“低价品牌”的标签,成为品牌价值感提升的拦路虎。
对于今天的珠三角中小制造业来说,因苹果的iPhone制造于珠三角而欣喜和自豪已远远不够,执掌企业设计部门的领军者应当思索:如何才能建设一支可以设计出iPhone类产品的创新团队?CEO们也应当自问:一款iPhone式的创新设计摆在面前时,自己是否有魄力将其投产推向市场呢? (作者为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