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一起外资并购案即将落槌之际,饱受争议的果汁大王到底在想什么
2008年7月底,当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现身广东惠东县的果汁工厂项目签约现场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寒暄,致辞,签字,人们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次的例行仪式——汇源此前已在全国20个省市建设了33个工厂。
事实上,这正是朱新礼想要的效果。
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朱新礼的身影会频频出现在新建工厂里。但鲜为人知的是,到了晚上,这位中国本土的果汁饮料大王,会不辞辛苦地赶往50海里之外的香港。在那里,他与可口可乐等密谈的主题,最终将在9月3日揭晓——可口可乐将以179亿港元(约合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朱新礼一手创建和经营的汇源果汁,交易完成后,朱新礼可获74亿港币。——而若可口可乐成功收购汇源果汁,将成为外资对中国公司最大的收购交易。
这一分身有术的细节,揭示了朱新礼实为颇有“定见”之人。
实际上,类似情节在这宗收购案中多有上演。当汇源“卖身”可口可乐日后掀起无数波澜和口水仗时,朱新礼仍可心无旁骛地“分心”于一家家新工厂的考察与启动。但当几乎所有人都期待他现身于香港时——2008年9月10日汇源果汁在港举行中期业绩发布会——朱新礼却“临时有约”,让各路媒体都扑了空。
那之后的十余天里,朱新礼正享受“一路果园”的乐趣,从山东淄博到“中国佛桃之乡”肥城,再到“中国梨乡”安徽砀山,及至河南开封。这似乎暗合了媒体关于他在出售汇源后将向上游拓展,并谋求成为可口可乐全球采购供应商的猜测。
“我一向是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即使是这几个月,我也没有坐着干等结果,还在做自己的事。”今年2月23日,朱新礼对《环球企业家》说。此时,距3月23日这一收购要约最后生效日期仅有一个月,而商务部对该案仍未批复。
他所指的“自己的事”,即加快在产业链上游的布局。如今,他已拥有400多万亩的优质果园,30多家水果加工企业,遍布中国大江南北,而这么多年来四处投资积攒下的“家底”,并不会因为并购案而易主。
实际上,即便在2008年9月6日因抛出“养猪论”——“我觉得企业确确实实需要当儿子养,但是要当猪卖”——而遭受种种指摘之际,他也初衷不改,坚持认为这是合理的商业行为。
当时铺天盖地的质疑还不止于此。正如每一次本土品牌出售给跨国公司都能引发国人对“民族品牌”的惋惜一样,公众反应最激烈的,莫过于指责朱新礼“投降卖国”。“他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这么多年磨难都过来的人,他为什么这个时候卖?什么样的制度,什么样的资本市场导致中国企业无法接盘?”彼时,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不无遗憾地表示。更多的网友则为或将失去“汇源”这一民族品牌而愤怒——“靠品牌赚钱的时候说是民族的,靠品牌卖钱的时候说是世界的。”有网友如是称。
旧事重提,朱新礼的回应依然是,“品牌本身是没有国界的,一个品牌的果汁可以让全世界人喝。你非把它当成一个区域性的,那是干吗?”而对于收购能否批复,他也不想多加揣度——“批了我乐观其成,没批我也很高兴”。
这种超然心态,唯一合理的解释或许是,在经历过“委身”德隆的涉险脱身(2001年至2003年),与统一“两情相悦”却受阻于投资限制(2005年至2006年),及达能的“苦苦追求”且谨慎“试婚”(2006年至今)之后,朱新礼在此方面的成熟与练达。
“再过三年五年,让时间去证明,现在我也不好去多说。”朱新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