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产业资本,汽车制造业“寒意逼人”。众多企业在无奈和悲壮中,裹起“棉被”准备“过冬”。总部设在高新区(滨江)的吉利集团,面对产业寒冬,草根浙商的“狼性”潜质被激发,奋起“冬泳”,应对挑战。
春节前,在滨江区吉利集团忙碌的总部,副总裁王自亮拿着1月份“亮丽”的销售报表说,在全球汽车制造业进入“寒冬”后,以自主创新为基调的战略转型让吉利集团踏上了“破冰之旅”。
技术创新储备“冬泳”能量
2007年5月18日,吉利第一款中级商务轿车——远景在全球同步上市,由此拉开了吉利企业“冬泳”储备“能量”的序曲。这款搭载吉利自主研发的CVVT发动机的轿车,经欧洲同行测试后,被允许直接进入欧洲市场。首辆中级商务车的面市,实质上悄然启动吉利从“低价制胜”转向“技术领先”的战略转型。
从浙江台州走向中国汽车制造业前沿的吉利集团,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曾以低价策略,颠覆了中国汽车销售市场的价格体系,并以最迅捷的方式突入低端汽车销售市场。
事实上,2007年,吉利开始做技术储备时,中国汽车制造业沉浸在“春天”的憧憬中。吉利当时明确提出进行战略转型,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并开始实施营销链、研发链、供应链的整合与建设。去年初,吉利又号召全员行动,共同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
王自亮告诉记者,2006年,吉利开始使用自己制造的自动变速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填补了中国自主汽车制造中的空白。自此,在技术自主研发和创新上,吉利就没有裹足不前过。“去年,我们多项新技术得到应用,取得了令人惊喜的市场收获。”他介绍说,吉利在2005年投资3.5亿元建设专利研究院,2008年研发资金的投入达到了18亿元。
2008年4月,吉利向全球展出了自主研发的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在底特律车展露面,这一系统可在汽车爆胎后0.3秒发出预警告信号(人的反应是在2秒至3秒钟后),使高速行驶的汽车平稳减速到40码并发出避难信号,从而避免发生方向失控、打转撞击等伤亡事故。此项技术不仅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且为吉利带来了技术上的丰硕成果——拥有BMBS的汽车销售单价提升了1.5万元。
6月,54辆可实现汽油和天然气两种燃料任意切换的吉利双燃料车,驶下宁波基地的生产线。这种双燃料车可综合降低废气污染物排放量75%左右,使用天然气时比使用汽油节约费用35%至50%,每百公里可节省15元左右。
7月10日,从市场上随机购买的吉利远景在汽车碰撞测试中获得四星安全评定,成为我国首款获得四星碰撞等级的自主品牌轿车。
8月,我国首台CVVT发动机由吉利研发制造,该发动机降油耗和低污染,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市场总是先知者胜出。去年年末,国际铂金期货价格跌至近三年来的最低位。这个老百姓不太关心的期货合约价格,牵动着全球汽车制造业的神经,铂金期货价格是全球汽车销售的晴雨表。就在全球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时,吉利集团生产的汽车在市场上脱销了。去年,首批远景CNG双燃料车在乌鲁木齐上市,仅两天就被抢购一空,当地经销商不得不追加订单。
2008年吉利集团的“年报”,为这次以战略性转型为标杆的“冬泳”做了最好注脚:全年企业实现整车销售22.18万辆,其中出口4.12万辆,同比增长42%;实现利税近18亿元,同比增长11.4%。
人才是“冬泳破冰”源动力
去年,吉利集团内部启动了一项名为“源动力”的活动,鼓励一线员工搞技术革新。这种自下而上的“草根”式技改恰恰成为吉利集团“冬泳破冰”的源动力。
李泽东是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冲压厂的普通工人,也是工友眼中的“金点子大王”。激光切割机的机头与割嘴的连接部分是一个防撞环,需要向日本厂家购买。由于它的购买成本为每个3850元,又是易损件,公司每年开销不菲。
李泽东发现这一产品构造并不复杂,于是自己动手,使用纯铝材料自制防撞环,制作成本每个仅24元,而且使用效果丝毫不差,仅此一项,一年就降低成本4.5万元。
他还提出“NTC数控激光切割机用普通氧代替高纯氧”的改进建议,自己动手制作了三维可调式多用夹具,三个“金点子”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90多万元。
“源动力”工程实施半年后,“点子大王”越来越多,吉利集团专门成立了“智囊库”,激发员工提合理化建议的积极性。从2007年6月到2008年6月,吉利集团已收到建议64735条,创造经济效益2亿元。
员工较高的技术素养得益于吉利非常重视对员工操作技能的培训。自1998年至2006年间,吉利先后创办起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和浙江汽车工程学院,通过这些学校开展全员技能培训,让每个员工达到专科或本科的学历水平,在企业中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由于人才和技术平台储备丰富,吉利新车研发能力大大增强。目前,吉利可以保证平均每个季度都能推出一款新车,并且,吉利未来将打造5个技术平台、15个产品平台,在此基础上共可衍生出40余款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