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叶茂中
-身份:广告策划人
1990年,我还在江苏泰州电视台工作。
采访回来,师傅问我,咱们电视台能不能拍电影胶片广告。当时,电视台上上下下都不知道怎么办。我属于那种艺小人胆大的人,我跟师傅讲,这个我知道,拍电影不难啊。没过脑子,一秒钟,我的思考时间只有一秒钟。
一秒钟,我一直很感激我这一秒钟做出的决定。然后,企业拿来钱,我就到上海,拍电影胶片广告。我先跑到新华书店买,又翻箱倒柜,只找到一本跟电影有关的书。我傻了,发现拍电影跟拍电视还是不一样的。
我去上海,找到一个朋友。跟朋友说,我要给春兰空调拍电影胶片广告,能不能帮忙找个摄像师。朋友问我,导演是谁?我说,就是我自己。
后来,拍完“一杆打进六个台球”的春兰广告片,回到泰州,在电影院放了。看完电影,很多人很好奇,这个人一杆怎么能打进六个球,六个球还六个方向。你们广告怎么拍的?这个片子有个很深的记忆点,帮人们记住这个广告。
后来,通过这则广告,我算是在苏北地区有些名气了。实际上,我是被诱惑到这个行业的。我记得,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片子拍完,我拿到了1500元的稿酬。当时,我一个月工资180多块钱,这相当于我近10个月的工资。
那1500元,当时我花了1300元在上海买了件皮夹克,全台轰动,连最漂亮的女主持人,都要过来摸一下。都知道,这小子拍广告挣了1500元。别人给的一系列虚荣,也刺激着,让你来干这个,觉得干这个有点意思。
打定主意要干这个,就又坐船折回上海,想买一本关于广告的书。结果,跑了四个书店没有买到。当时一个堂兄跟我去的,挺沮丧。我出门后,哈哈大笑。真的哈哈大笑。我说,我发现这个行业能干,将来我写本书放在这个书店里卖。
辞了电视台的工作,到了人民日报社广告部在上海办的一家广告公司,叫默贝公司。当时,在这家公司拿505元的工资,租房要600元钱,入不敷出。广告公司都是以拿提成为主的,业务员要出去“拉业务”,那个时期,都统称为“拉广告”时期。
我看公司的业务员,一个是在电话机前守着等电话,电话打进来,业务员都抢接电话。第二个是出去跑,首先要有关系,其次不能懒。
我觉得这个方法是不对的。当时,我跟部门的头儿讲,你应该跟老板讲,咱给公司做广告。那个头儿说,还没有听说广告公司给自己做广告的。我说,不做广告,别人怎么知道我们这么厉害。跟同事讲,结果,同事说我瞎掰,这怎么可能呢。
但那个时候,就像人在大海里,就是根稻草也会扑上去。我属于脑袋离脚特别近,属于行动派,我不会想太久。我想完之后,当天晚上,就趴在那儿写了一篇《戏说广告人》,当时天津的广告人杂志发表了。
发表后,就动了念头,要出书。从1993年写到1996年,写了三年时间,广告人手记。在上海找了三家出版社,没有出来。1995年,我到杭州工作,又找了三家出版社,还没有出来。我拎着两本书,打印出来的,很厚很沉,蹲在杭州出版社的路边上,汽车从旁边走,灰尘都扑打到鼻子里面,都无力起来,特别沮丧。
有一天,我在下班的路上,每天都经过的杭州文明路的一家新华书店,看到一个征稿启事。当天晚上,我就去打印,第二天以特快给人家寄去。10天之后,出版社说准备出这本书,但是得改下。改完之后,这本书就出版了。这本书在1997年、1998年,两年就印了20万册,是本畅销书。那时候,在北京地铁里,书报摊上都在卖这本书。
这本书改变了一个广告人的命运。所以,柳青说的这个话,我特别相信,人生的路很漫长,但关键的只有几步。这关键的几步要么是别人点拨你,要么就是你悟到。你要错了这几步,以后就是连锁反应:自行车坏了,然后公交车没有赶上;公交车没有赶上,飞机就没赶上。
当时,如果我跟大家一样,去通过关系找业务,去抢电话,就没有今天的叶茂中。而我动了另外一个念头,就是给自己做广告,给广告公司做广告,这在90年代很希奇。所以,在中国广告人中,自己给自己做广告,广告公司给自己做广告,我肯定是“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