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副司长惠博阳,就“中国名牌”评选的合理性,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有压力是好事
记者:此次 “三定方案”后,质检总局将不再直接参与名牌评选,是质检总局自己申报的,还是上面的要求?
惠博阳:这是中编办统一的要求。这个原则肯定是对的,政府部门逐步放一些权力,掌握方向,做宏观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东西。具体事务,就交给第三方,比如研究机构,或者直属单位来做。
“三定”是规定不直接参与,而不是说“中国名牌”不做了。质检总局要继续推进名牌战略,监督它评选的过程,比如出台政策,制定规则。
记者:每次某名牌出问题,媒体很自然地都把矛头指向“名推委”和质检总局,你怎么看?
惠博阳:压力针对我们评选部门,也应该是好事,要求你不断改进。
民族品牌的问题也有,媒体应该要揭露阴暗面,这个无可非议,(媒体)也要帮助解决问题。
记者:政府评奖,是以其国家公信力做保证,但万一出问题,会不会严重损害政府形象?
惠博阳:这种情况有可能,我的想法是,要尽可能完善评选制度。我觉得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应该取利与弊的大小。在现在这个阶段,我认为这种措施利大于弊。
应该要控制了,应该是精品
记者:质检总局为何要以评选名牌产品的方式来推进名牌战略?
惠博阳:许多西方品牌是自然形成的,中国在品牌建设上是从属和追赶的地位,20年的历史和80年的历史品牌比,就是55公斤级和100公斤级来比,需要社会、政府来帮助做优秀品牌。
现在跟着自然形成走,你就得让乌龟长上翅膀。
评选不是目的,而是推进名牌战略的一种手段,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做法。
记者:但某些企业千方百计评名牌,只是为了追求宣传效应,做广告?
惠博阳:评价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对市场认知度要写实。名牌是市场评出来的,没有消费者给你掏钱,就没用。所以评价的机制和内容必须要尽可能逼近市场规律,这才能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评奖本身不是目的。我们希望优秀品牌做百年老店。申请中国名牌是企业自愿的,有一定的宣传效果,无可厚非。利用中国名牌进行宣传,也是我们评价的目的,既然我们能够认定这个是好的。我觉得中国名牌产品,对企业也是好事,也是压力。一旦出现问题,压力是无穷的。
记者:政府评奖不是中国独此一家,美国也评国家质量奖,不过每年得奖的只有5个,但我们每年的名牌有几百个,这是不是多了点?有些人也反映,一些名牌从没听说过啊。
惠博阳:美国质量奖的核心是授予企业,而不是产品,所以很少。我个人想法:中国名牌产品已经不少了,应该要控制了,应该是精品。
另外,老百姓没听说过的品牌,有可能是企业真不行,我们工作上的失误,但是这个现象不是普遍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没质量谁都不会接受你
记者:名牌评选是逐级申报的,这些核实工作不是“名推委”来做?
惠博阳:应该由地方部门来做,但也有地方保护主义。所以申报结束后,所有企业数据资料网上公示。投诉我们都会受理,并有人去核实。
今年省里要核实,报上来以后,行业也要核实。互相制约。我觉得,第一要公开,第二透明度要高。
网上全公开是今年开始的。任何人都可以依据规则监督。如果在一开始评价的时候,就对数据表示怀疑,是件好事。但我们每年要花很大精力来处理和核实的投诉,其实不应该由政府来做,应该可以交给社会团体或者组织。
记者:之前“南极人”保暖内衣事件,中国名牌产品所出现的质量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惠博阳:质量是品牌的基础,没有质量谁都不会接受你。中国名牌评价在过程中对质量肯定要求很高。任何一个企业或者品牌做产品,说产品100%没问题,或者以后都不会出现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工业化生产的规律。
发生问题肯定要企业对消费者负责。发现问题就不能参加了,马上就取消名牌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