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端午节 屈原 个人 形象 公关
中国是一个节日较多的国家,但大概是源于几千年来农耕经济的深刻积淀和影响,使得中国的节日大多与吃有关。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到了年终最大的春节则是吃饺子。
2008年是中国又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调整年,分别把清明、端午、中秋等文化节日从工作日中“解放”了出来。使得全国人民可以大摇大摆地扩大内需增进消费。6月8日,农历五月初五,第一个明确的端午节。一方面刚好赶上星期天,再加上又遇到了高考,一时间超市里粽子营销搞得如火如荼,诸如“龙粽(隆重)登场”、“状元高粽”之类的吉祥话充斥耳目,好不热闹。
但历史告诫我们,不能光“吃白食”啊,我们要“睹物思人”,沉痛缅怀当年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但我越来越感觉屈原的形象今天已经被泛政治化和泛工具化。其真正的历史原貌早已无从考证,只留下一段爱国主义的美名佳话供后世瞻仰。那么真实的屈原究竟是否如此?屈原的个人形象该如何评价?于是便有了我今天的这篇杂谈——《屈原个人形象公关的得与失》。我只想从公关角度来简要分析一下屈原的形象得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演化。
另一个角度解读“屈原之死”:
关于屈原的政治抱负、诗作才华、浪漫情怀,古往今来已多有传唱,我今天自不多言。但在过节之时,我们无疑要比平时更为关注这位核心历史人物。以下是我在网上无意搜到的著名学者朱大可分析的屈原之死真相,我略做了一些简单整理,感觉其推理也颇有道理——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约公元前339~约前278)。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同时他又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诗人,他是我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提倡“美政”。但当楚国被秦国灭亡后,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跳汨罗江自杀了。
在传统的历史述说中,屈原被当作了国家伦理的英雄,也正因为如此,[九歌]和[楚辞]被视为爱国浪漫主义的不朽篇章。屈原的政治文学《离骚》,辗转复沓,怨艾悱恻,读之有心力交瘁之感。里面充斥着美人玉女、芳草佳人的意象。
但是,屈原真的是一位纯粹的爱国主义者吗?事实真的如这段史料所记载的那样吗?非也!据朱大可考证,屈原并不是投江自尽的,而是他与楚怀王的老婆通奸,给怀王送了一顶“绿帽子”,所以才被追杀,其实他并不愿意死的。
郭沫若曾说:“屈原好像是个独身生活者,他的精神确实是有些变态……读他的《离骚》、《湘夫人》等作品,不能说没有色情的动机在里面。”(郭沫若文集,第十卷,人文1959年版)
从司马迁开始直到今日,所有的人都坚信此人因政治忧愤而投江自沉的动人故事,而其中的唯一证据,就是他被放逐后所写的《怀沙》。“怀沙”,即拥抱江底明净的沙土,表露作者自杀的心迹。诗人在诗中这样宣称:自杀方式已然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越,去拥抱(“怀”)江底的柔软泥沙。
然而,《怀沙》的用词遣句与屈原的文章模式不大相符,很可能是伪作,目的是掩盖屈原被杀的真相。如果说“伪作”难以证实,不妨转看屈原笔下“湘夫人”、“少司命”、“云中君”等的女神形象,“屈原死于谋杀”确有丝迹可寻。
如此一来,以现代侦察学的立场看,屈原的死因就变得非常可疑。为什么有人要伪造他的自杀遗书?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企图掩盖死亡的真相。这迫使我们发出下列追问: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屈原死亡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