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议”是自由表达,是公民权利;通常,“抵制”也是公民权利,是自由表达。眼下,“抵制法国”4个汉字几成新闻热词:“从现在开始,不开标致车,不用法国香水,不吃法国大餐”、“起来,脱掉你身上的LV”、“动员令——5月1日中国区抵制家乐福一天”……海内外不少华人网民发起了一场“抵制法国货”的行动,以回应北京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时遇到“藏独”势力的阻挠,以及法国有关方面对华不太友好的态度。4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记者会上说,对中国民众合理、合法表达的意见和情绪,法方应很好地深思和反思。
国人表达“抵制”、“抗议”的意见和情绪,这很可以理解,其最好的作用,确是促使对方深思、反思。这些年来,来自民间的“抵制”呼吁,时有所见:对日本不爽时,呼吁“抵制日货”;对美国不爽时,呼吁“抵制美国货”;对法国不爽时,呼吁“抵制法国货”……中国与法国,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去年底法国新科总统萨科齐访华时,从中国拿走了200亿欧元的大订单,萨科齐如今也这样“忘恩负义”,确实很让国人不爽,所以不免会听到“抵制法国货”的呼吁。
然而,我们的“抗议”不应该老是停留在“抵制什么货”这样的水平面上,否则就像法国新中间派党议员拉加德那样,低水平地回应说“要抵制中国产品”。不去家乐福买“法国货”,在现实层面毕竟如同小孩子过家家,没多大实际效果。而家乐福超市也已开始喊冤了。这种抵制,如同一柄“双刃剑”,要知道,在中国连锁经营的家乐福超市,雇员多为中国人,所卖产品更是大多为“中国制造”,你抵制人家,也在损伤自己。所以有网友理智地认为,这种抵制简直就是一场闹剧,并调侃:砸了法国车、德国车、英国车、美国车,以后出门就骑华南虎了,毕竟是国产的啊。
世界政治史早就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敌人。法国也好,德国也罢,英国也好,美国也罢,他们的绝大多数百姓,都与我们是一样的“普通好人”,而不是什么“英国病人”、“法国病人”、“德国病人”、“美国病人”。跳来跳去的毕竟只是一小撮人,没吭声的广大百姓则是“沉默的大多数”,并不见得都在反对我们。所以,我们不能笼而统之地将这些普通的“大多数”都归入反对的对象之中,给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何况,那些一时不明真相的政界人物、媒体人士,也不见得永远是我们的“敌人”,过了这阵子,或许有的就变成朋友或准朋友了,这样的先例已经不少。像美国一些政客在竞选总统时往往发出反华之声,上台后就摇身一变,把手伸过太平洋,握紧东方大国的“伙伴之手”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策。真正高水平的抗议与抵制,是化“敌”为友,能够让人家通过“深思和反思”,从对方的战壕跑到我们的战壕里,变成我们的“战友”,从而扩大我们的“统一战线”,来共同对付最后那几个真正死不改悔的顽固反华分子。
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方式,行使正确而有效的“抗议”,才能让我们国家的利益最大化,才能让我们公众的利益最大化,才能使我们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获得真正的“多赢”。